新型建筑工业化不断深入人心,建筑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未分类 jianzhurenqun 3年前 (2022-06-21) 239次浏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行业利益格局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大变革时期,新建筑产业化作为转型方向之一,已经日益清晰,将成为行业实现“蝶变”的一大契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是需要全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机遇期。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筑业人口红利的淡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入了发展的“机遇期”。建筑的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开始实施建筑产业化,但在80年代中期一度停滞。90年代末开始实施住宅产业化,但发展并不理想。

客观地说,原因是那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产生建筑工业化的土壤,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市场充裕,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市场需求。从主观上看,一是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目的性不强,工业化为工业,工业化为工业化,带有主观发展的盲目性;二是对产业化主体认识不清,过于依赖房地产企业,未能正确引导和调动建筑业在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势头很好。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通过转型升级寻求建筑产业化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诱因大多来自于市场的内在需求和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今后,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用行政手段推动。让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而不是一哄而上,更不能急功近利。这是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是实行科学管理,推进住宅建设全过程、全系统协调发展。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点推进项目总承包模式,通过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建筑工业化初期,在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只有遵循这种模式,才能固化整个工业化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三,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研究建立企业自主技术体系和构建方法,这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未来,谁掌握了技术和施工方法,谁就掌握了市场,谁就能在新一轮改革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工业化”称谓的争议,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反映了社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在众多的称谓中,住宅产业现代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现代化三个名称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主要是从房地产业的角度提出的,重点是住宅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从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出发的。“新型”一词主要区别于我国以往的建筑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建筑业的现代化更具有包容性,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概念。以住宅建设和建筑工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住宅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是总目标。推进建筑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建筑工业化,只有建筑工业化才能实现。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可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现阶段具体工作的开展。

企业如何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

企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必须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首先,他们必须掌握工业化的施工技术,这是成功转型的灵魂。如果企业不掌握工业建筑技术,转型升级无异于缘木求鱼。第二,在向新型建筑产业化的过渡中,必须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摒弃现有的“带合同管理”模式,以工程总承包为龙头,实施集成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推进新型建筑产业化的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就能抓住工作重点,坚持下去,实现发展目标。

对于资质不同的建筑企业,其转型方向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只有施工资质的企业,可以向专业施工方向转型,从项目管理公司向工程公司转型,突出专业施工能力,组建专业施工队伍。

过去的实践表明,建筑企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必须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采取点对点、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目前成功转型的企业来看,初创期企业对传统路径的依赖非常大,在技术、利益、理念、制度等各方面都顽固地保守和依赖。传统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但要想成功,既要维持原有的生产经营格局,又要摆脱对原有体制机制的依赖,只有另起炉灶,轻装上阵,即设立单独的经营主体,形成独立的经营模式,让企业能够。当主体的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成熟后,又会反过来带动整个企业集团的转型发展。

对于目前“工业化成本偏高”的说法,在工业化建设初期,建设成本高于传统方式是正常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完全掌握相关技术,没有建立成熟的专业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模式。大规模劳务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成本自然就下来了,完全可以和传统施工方式的成本竞争,整体质量和效益肯定会最大化。

企业支持和基础技术是实施建筑工业化的关键。

培育龙头企业,研究完善基础技术和标准,是实施建筑产业化的关键,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的重点工作。在最近阶段,该中心的工作重点是:

一是通过建立国家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该中心已在中国建立了3个试点城市和39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在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沈阳、深圳、济南、合肥、中建国际、中南建设、远大住工、黑龙江于慧、山东万斯达等已走在行业前列,成为新时期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是开展基础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制定。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正在报批,预计今年5月前出台。该标准将为企业进入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该中心还在积极编辑《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角度界定工业化建筑的内涵,具有方向性和导向性。预计今年年底完工。这一标准将为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工业化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南。

三是开展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研究。本研究课题主要从产业化技术体系入手,对过去的标准和目前缺失的标准进行梳理和完善,建立专题标准体系。同时,该中心也在开展建筑工业化标准实施机制的相关研究。建筑的工业化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设计体系和图纸表达发生了变化,设计工作不得不搬到工厂和工地。工程的监管要搬到工厂,这是和传统方式最大的区别。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范围发生了变化,这些都需要研究。只有搞清楚它们,行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虽然现阶段新型建筑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业界公认的发展趋势,但我国新型建筑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喜欢 (0)